4月18日下午,深圳市东晓小学六年级2班的教室化作一方生命教育磁场。随着深圳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明星讲师刘瑶轻启《小手拍》的欢快旋律,50余双小手应声舞动,午后的困倦在跃动的节拍中化作明媚的笑靥。这场以对欺凌行为说“不”为主题的沉浸式课堂,正为孩子们的心灵系上安全纽带。
“容易被欺凌者有何共性?”、“什么样的人会去欺凌别人?”刘瑶抛出两个灵魂拷问,却故意按下暂停键。当屏幕映出因体型差异被孤立的男孩、因遭谣言中伤而伤心无助的女孩、从嬉闹升级为伤害的校园角落,孩子们紧抿的唇角与攥紧的笔杆,无声诉说着认知的蜕变。角色扮演环节,三重身份卡牌的流转间,旁观者从漠然到共情,施暴者从张扬到忐忑,受害者从隐忍到觉醒——这场心灵镜像实验,让沉默的坚冰开始消融。
“每个施暴者都是折翼的天使。”刘瑶以心理学视角切入,揭开行为背后的隐痛:或是用攻击性掩饰自卑的躯壳,或是将控制欲错认为强大的面具,甚至有人将虚拟世界的暴力代码植入现实。“对抗欺凌不是以暴制暴,而是用同理心修复受伤的羽翼。”这句箴言如春风化雨,浸润着稚嫩的心田。
智慧锦囊在互动中次第绽放。保持冷静、不激怒对方、尽快脱身、优先保障人身安全是首要原则;或通过摔书本、大声呼救等异常举动引起关注;遭网络暴力要留存数字证据;见他人受困勿逞“江湖义气”,盲目替人出头可能激化矛盾,甚至让自身陷入危险。正确的做法是悄悄陪伴受害者寻求老师或成年人的帮助,既保护安全又传递温暖。
刘瑶特别设计“水瓶之喻”将氛围推向高潮——密封瓶内喷涌的水流在扎破后渐趋停滞,唯有拧开瓶盖方能彻底释放。“心理容器超载时,倾诉与求助才是解压阀。”这个具象化的隐喻,让孩子们眼中的犹疑化作笃定。
当《玫瑰少年》的旋律在教室流淌,这场没有说教的生命对话,恰似春日细雨,悄然润泽着少年们的成长年轮。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更教会孩子们用理性与勇气守护彼此的光亮。
未来,东晓小学将持续引入专业资源,为孩子们建构更加和谐的成长生态。深圳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也将继续与学校携手,通过“校社联动”的深度合作模式,将心理救援、生命教育等课程常态化融入校园生活。我们坚信,当专业力量与教育沃土深度融合,当社会关怀与校园守护同频共振,每一颗幼小心灵都能在爱与尊重中茁壮成长,每一份纯真勇气都能在理解与支持中绽放光芒。
(图、文:黄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