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识扶摇能直上,全凭一线手中牵。”传统民俗中的风筝,承载着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值此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10月16日下午,向西小学开展“生活德育”项目式学习活动《纸绘传承鸢寄东风——罗湖非遗风筝的制作》。此次活动特邀深圳市风筝协会会长、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纸鸢(风筝)传承人于灏老师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专题讲座。
于灏老师以《纸鸢工坊》为题,从战国时期开始,将风筝的起源娓娓道来。随后又通过《清明上河图》《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中放风筝的场景带领大家追溯风筝的寓意。同时,还讲解了风筝对飞行器发明的重要意义,让师生们对风筝这项非遗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讲座最后,于老师为大家展示了风筝的制作方法,对风筝“四艺”——“扎、糊、绘、放”进行了介绍,在场学生认真聆听,兴致盎然,激发了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
宣讲会结束之后,于灏老师运用娴熟的传统制作方法,指导六(6)班项目式学习的学生手工制作传统风筝。于老师强调,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画有各种吉祥图案的筝面,于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筝面进行骨架的设计,并认真教会孩子如何扎骨架。在于灏老师的指导下,扎竹篾、糊风筝,为风筝穿引线,一个个风筝在他们的手中慢慢制作完成,大家兴高采烈拿着自己制作的风筝,等待胶水干透,孩子们便可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了。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体验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精髓。这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也增加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于灏老师表示,制作风筝是“慢”体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风筝制作能让我们慢下来,慢慢沉淀下来。谈到对学生的期望时,于老师认为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传承人,孩子们创新设计与传统手工结合活化了传统技艺。
向西小学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体验式德育为模式,开设特色“生活德育”项目式学习,让“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生根发芽。
撰稿:魏梓钰
审核:陈亚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