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读书,
如日出之阳;
壮而读书,
如日出之光;
老而读书,
如秉烛之明。
读书能启人心志,
撼动心灵,
丰富人生;
读书能积淀学养,
激动思考,
指点迷津。
——题记
暑去秋来,百仕达小学的老师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他们带回了熟悉的笑容、不变的热爱,同时也带回了新鲜的阅读感悟与内心成长。9月22日,老师们聚在一起,交流了暑期阅读收获。
老师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了各自暑假的阅读书目,并绘制了小组阅读地图。假期里,老师们读的书覆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文学、哲学、历史、经济学、科幻、传记等等。作为教师,阅读教育书籍是教学精进的重要方法,但广泛的阅读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
肖进老师分享了《萨提尔的亲子对话》,作者仪婷是教养专家,她用萨提尔模式开启与孩子们的对话之门。“这本书最让我惊讶的,是仪婷把那些看似无迹可寻的对话,拆解成明确的步骤,如善用停顿、寻找破口、取得主导权、核对问题、欣赏孩子。”如何更好地进行师生对话?这也给所有老师带来了启发。
李文华老师分享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回想》。这是一部现代心理学小说,小说主人公冉冬冬是一名警察,具有职业敏感性,任性多疑。这种多疑的性格既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小说除了冉冬冬与丈夫的故事,还写了多个案件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作者探讨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对原生家庭对个人婚姻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杨忠芬书记分享了《寄居者》。这本书讲述了二战时期主人公与两个犹太男孩的纠葛。故事原型来自柏林墙一个展览馆里展出的真实事件,让人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体会到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
最后,熊校长也为老师们推荐了一本书——《诸子百家闪耀时》。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西周末年至汉武帝时期的中国哲学思想,更难得的是,作者把圣人拉下神坛,平视诸子百家,较客观地展示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熊校长特别提到,有思考力的老师,才能教出有思考力的学生,希望老师们对历史、哲学以及社会都有更多的思考。
遇见一本好书,犹如遇见一位良友。手捧书籍,爱不释手,细读之,深研之,笃行之。唯有学习,才能让专业更精进。愿所有老师保持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在阅读中提高素养,也在阅读中走向未来。
【文:王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