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国教育科学院体育美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盛夏、博士后陈蔚到访百仕达小学,罗湖区教科院教研员刘清岳老师陪同调研。
于素梅教授长期担任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体树人校长计划项目特约观察员,对本月百仕达小学再次入选蔡崇信基金会“一起上场”项目表示了祝贺!
调研组首先参与了601班级篮球体育课观摩,该节课陈钦老师执教,主要围绕篮球运、传、突分组合配合练习;难度从低到高,层层递进,分组学练,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篮球结构化学习;又提高了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强度,达到了“多练习、强技能、增密度、保安全”的效果。于素梅教授评价说“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体育课!”
长课间期间,于素梅一行参观了校园,了解了学校的基本体育设施情况,考察了各个班级进行的运动,并不时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流,最后鼓励现场的班主任说“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开心地运动起来,可以落到实处,非常难得!”。
在调研座谈会上,体育组长谌宏海老师介绍了学校基本的体育情况,包括师资、课时设置等。熊佑平校长汇报了以“体教融合”为特点学校体育发展概况,从观念重塑、空间重构、课程重构、活动重构和家校共育的角度汇报了学校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调研组成员对学校在专项竞技和全员体测获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赞叹。
熊佑平说到“体育课堂形态的转变来自于课程理念的变化,是自己多次外出学习时看到的,如何让爱体育但不爱体育课的学生们喜欢上体育课?如何让学生的健康、技能和专项体育都得到保证?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课型”最终通过对中外体育课程的比较和思考,百仕达小学从“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和“儿童是一个独立鲜活生命”的儿童观出发,改革了传统的体育课堂,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递进重构了体育课堂,突出学生之间个体差别,把儿童视为独立有自己兴趣想法爱好和天赋的人,顺应他顽皮天性的成长的生活根基,而不是某种选拔和标准,最后孩子在体育中被看见;通过专项课和长课间保证了运动类型和时长,学生素质和技能得以稳步前进。除此之外,学生在体育课上还有自由发挥的法定时间,在教师的专业训练后自由活动,而不是放羊型自由运动。
小组课型和团队赛能把协作和领导力孕育其中,通过队长的责任制和轮流任期实现外部动力内化,从根本上消除“副科”思维,让学生重视体育,爱上体育课,让体育课成为享受。从效果上说,开始是学生享受,最后老师也享受其中。
选择篮球和足球作为新的专项课,是从学校实施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园内每一片土地,时间和效率两个维度上保持学生兴趣与投入,实现动作的规范与提升。
常规运动长课间远近闻名,班主任带着学生跑步跳绳再按照安排表作相关的运动,改革赛制,实施“周周有比赛、人人能上场”。
家校亲子运动由来已久,“百小篮”、“百小联”等家校社团长期良性运动,家长在支持孩子和参与孩子的运动方面力度很大,在疫情期间,家长和学生一直坚持锻炼,在之后两次体测中取得了很好成绩,这次得到蔡崇信基金会评审,家校一起上场将升级推行。
调研组一行就疫情后新常态下学生运动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于素梅教授分享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制(待发布)的足球标准、篮球标准等对一线教学有实际参考意义的前沿成果。盛夏研究员还对熊佑平进行了深入采访。
【文:邓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