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2022深港澳中小学生读书随笔征文活动颁奖典礼在线上举办,百仕达小学学子夺得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孙艳静和孔凡晶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
据悉,今年共有426所学校参与,总投稿量达一万余篇。组委会组织了专业评委团,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经过严格的评审,经过一轮初筛和三轮打分后,按照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分组赛制评审出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
该活动是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重点主题活动之一,在深港澳三地教育文化界、各学校的重视及老师学生广泛参与下已成功坚持15年,对促进深港澳中文阅读写作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习作
林子笑获奖后,父亲第一反应是惊喜与兴奋,“很开心荣获这么高的奖项,得到大家的肯定”,林子笑爸爸说,“十分感谢学校和孙老师在写作中给予林子笑的引导,感谢学校以阅读为底色的教育”。
百仕达小学长达六年的体系化阅读课程与功能性习作训练,奠定了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有百仕达学子获奖的佳讯传来。实际上,在学校成熟的阅读课程体系大量的阅读基础上,进而促成了学生表达写作的输出,百仕达小学学生从2年级起开设功能性习作,“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再到高年级的记叙文、散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用文字讲述事件、表达心情、营造意境。我尝试着创编小说,记录自己对宇宙的哲思”林子笑总结说,“日常的大量写作让我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探索身边的美好,发现自然的秘密”。
2021年11月,百仕达小学启动了覆盖全员的科技阅读月活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参与下,每个班组织活动4次,配置配套图书700多套,邀请知名科幻作家走进校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关于科幻和科普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保持对科技的敏感,和对“未来”的好奇,也促进教师们加强相关备课研修。
在本次比赛中,林子笑选择了最喜欢的一本书——《三体》三部曲来写读后感,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它丰富的想象力与栩栩如生的细节使读者着迷,而要把读后感完整深刻写出来,则需要长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积淀“书中不仅有水滴、二向箔、星际战舰等诸多经典意象,在仔细品读时也多多少少带点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救世主被法庭审判,领导者被无情杀害,这些令人惋惜的情节背后带着作者的意味深长。不仅是一本出色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全面的人类历史,品读过后可以带给人无穷的宇宙哲思”。
基于真实生活的写作
参加这类写作比赛如何取胜?孔凡晶老师认为不仅需要深刻的思考,更需要联系自我的生活与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最终目的之一是在生活中应用,使学生正面积极成长。
《三体》使我挖掘了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我更向往那奇妙深邃的不为人知的宇宙,写作不仅能够锻炼文笔,提升思维逻辑条理性,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更能丰盈自我精神世界”,已经在准备毕业冲刺的林子笑总结说,“写作来源于生活,它对我成长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
百仕达小学一方面致力于探索与实践阅读课程,建构健康的阅读生态,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另一方面致力于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动机,激活其原有经验,通过协作与会话,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与分享中建构自己的意义。如在2022年5月语文展示课中,二、四、六年级老师以知明写作平台为工具,推进功能性习作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以真实的写作情境、有效的写作策略、扎实的写作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助力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成长;11月的语文展示课中二、三、六年级又再次进行功能性习作训练。
孙艳静老师对此说,“以林子笑、王沁怡、赵楚萌为代表的同学们很好地处理日常积累与写作输出地关系,运用语文课堂的小练笔把在阅读中借鉴积累的名家名作迁移到“写作中”学以致用,同时大家保持着写“每日一记”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学素养,再加上周练和功能性习作到课时,基本保证毕业时能够写出体现自己想法的好作品”。
亲自设计了阅读课程体系和引领了功能性习作课程建设的熊佑平对此表示:“阅读和写作都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它们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促进。我们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和写作,希望每个学生都爱阅读、会思考、善交流,从容应对世界和未来的挑战!”
【文:邓世杰】